獨老平均一餐花費不到55元 營養失衡健康堪憂

攝取營養未達最低標準 80%獨老不自覺
2021年獨居老人營養與飲食習慣調查報告-以中彰地區為例

隨著年紀增長,許多長輩受限於牙口、行動等問題,飲食多樣性銳減;近年又面臨Covid-19疫情影響,備餐、外出準備物資更加困難,這樣的情況下,究竟長輩三餐都吃什麼?而按時吃飯就等同吃得營養、吃得健康嗎? 老五老基金會長年投入獨居及弱勢長輩關懷服務,在服務過程中發現,獨居高齡者面臨的問題不僅是三餐來源,還隱藏著營養需求及多元性的問題。為更了解獨居長輩飲食樣貌,透過調查分析長輩飲食習慣、營養內容,進一步優化本會服務,同時也喚起全民對於營養餐食的重視,老五老特於2021年08月02日至2021年10月08日,以立意抽樣方式施行台中、彰化地區55歲以上(65歲以上佔94%)獨居長輩問卷調查,形式為電訪或面訪,回收統計有效問卷為124份。相關調查結果如下:

  • 營養不均衡:近半數長輩攝取乳製品、蛋白質及水果未達每日建議量

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每日五大類建議:乳製品1.5杯、水果類2份、蛋豆魚肉類4份、蔬菜類3份、全榖雜糧類3碗,我們將問卷填答結果區分為達建議量者(常常和總是攝取)及未達建議量者(很少和偶爾攝取) 結果顯示,在乳製品攝取中有51.2%的人未達建議量;水果類有48.0%的人未達建議量;蛋豆魚肉類則有37.2%的人未達建議量。然而,獨居長輩在「營養自評」中卻有高達79.2%的人認為自己營養沒問題,顯示多數長輩對自身營養不足缺乏認識。

  • 每餐平均低於55元,購買外食或自煮都是一大挑戰

在餐食花費上,獨老每日平均預算為162.81元,每餐平均花費低於55元,遠不足市面上一個便當的價格。外食者面臨的問題是,難以買到符合營養需求的餐食;而自煮者雖能支付較低成本,但因只有一人用餐,每次烹煮都需分多餐吃,不僅餐食重複性高又有隔餐不新鮮問題。

其次,長輩五大類攝取營養總分≤10分(滿分20分)者,每日平均花費更低至140元、每餐約46.6元,即滿足口腹需求後,長輩實難有額外經費或預算補充高單價的乳製品、水果及蛋豆魚肉類,若長期營養不良,不僅提高了各式疾病的發生率,亦會加速高齡者生理退化或對生活品質產生負面影響。

據居住地人口密度進行城鄉差距比較,發現城區長輩餐食預算達255.62元,鄉區則為141.44元,城鄉差距達114元,此變數在迴歸分析上達高度顯著性(ρ<0.001)。

  • 42.8%獨老需要他人適當協助,面臨備餐困境

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2年「台灣地區老人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」相關研究發現,長輩每周下廚煮菜5次以上者,死亡風險可降低約一半。然而根據本次調查,僅有57.3%長輩能不假他人之力完成一頓飯菜,20.2%需他人部份協助才能完成烹飪,更有22.6%是須完全仰賴他人才能獲得餐食。

同時,我們也發現準備餐食能力與行動能力呈現正相關(ρ<0.001),意即行動能力不佳的長輩,越難自行準備餐食。

  • 飲食高度重複,「吃飯」不再是幸福感來源

延上所述,當長輩行動與餐食能力越依賴他人時,每周的餐食重複性就越高(ρ<0.005),較無自主選擇的機會。調查過程中,有獨居長輩表示:

小花奶奶:有時候別人給的飯口味太清淡、有時候口感不好太軟爛,雖然沒有很喜歡,但別人給什麼我就都吃什麼,有人幫我準備飯就很感恩了所以不敢嫌。(小花 2021.10.06)

在獨居長輩每周飲食重複度中,74.5%獨老每周超過3-4天飲食重複,其中16.1%每天都吃一樣的餐食,這樣的情況使得「吃飯」僅淪為長輩每日例行、沒有期待與幸福感的事。

我們期盼,在吃得飽的情況下,獨居長輩更要吃得好、吃得營養,也吃得開心。老五老根據此次研究,發展「伴獨360關懷老人計畫」服務優化及創新,解決四大議題:營養不均、飲食高度重複、備餐困難及餐費不足問題,透過創新服務協助長輩補充營養、注重均衡,同時在餐食上附加幸福感、增加多元性;服務不再僅限於個案家,也鼓勵長輩走出家門、增進社會參與,採買符合需求的餐食,增加備餐能力。邀請大眾一同響應,擁抱獨老、愛不打烊,開啟長輩幸福一整年。